生产疫苗玻璃瓶比生产疫苗更难吗?寻找真相并不容易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后,我开始明白,“装疫苗的玻璃瓶在疫苗研制成功后到底是否够用”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
1. 全球中硼硅玻璃的产能到底是否能满足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后的需求?
2. 如果中硼硅玻璃瓶的产能满足不了需求,那么其它类型的玻璃瓶是否能作为替代品呢?
只有以上两个问题都是否定的答案时,我们才能得出张文宏医生说的那个结论。
既然有了方向,那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搞清楚。首先,中硼硅玻璃的产能到底会不会遇到瓶颈呢?在中国产业信息网上,我查到有关中硼硅药用玻璃的全球年产能总体概况的数据[8]:

全球总的年产能大约是 50 万吨。德国的肖特公司是这个行业的绝对龙头老大,一家企业就占到了全球总市场份额的 50%,约每年 25 万吨,另外一家美国的肯堡(Kimble)公司和日本的电气硝子 NEG 公司加起来占到了市场份额的 40%,剩下的 10% 被全球的其他所有企业瓜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硼硅玻璃这个细分市场,之前我们提到的山东药玻的份额是非常微小的。
注意,上面的数据是产能,不是实际用量。在中国产业信息网上还有一个数据是:2019 年全球中硼硅玻璃的总用量约为 25 万吨。

换句话说,假如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是可靠的,那么全球产能的一半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但我也注意到,中国产业信息网上的数据来源写的是“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这就使得可信度打了折扣。但不管怎样,也是可以作为交叉比对的一方证据。
中国产业网的信息至少让我确定一点,全球生产中硼硅药玻的龙头老大是德国的肖特公司。那么,顺藤摸瓜,我继续从占市场 50% 份额的老大身上挖掘信息。打开肖特公司的官网,没费多少力气,我就看到一条新闻:肖特公司现在的产量就能满足每年 10 亿剂疫苗用瓶。现在,肖特决定增产再造 10 亿剂疫苗用瓶,总共 20 亿剂[9]。肖特公司去年底在浙江缙云开工建设一个新厂,今年底就能投入生产,年产量预计 2 万吨中硼硅,这个产量大约可以满足 10 到 20 亿剂疫苗的用瓶需要。
不过,最有价值的信息还是直接来自肖特公司官方的一手信息。为此,我给肖特公司中国区市场部发去了咨询邮件,希望就几个关键问题得到肖特公司的官方回应。三天后,我收到了肖特公司的正式官方回复邮件。
肖特公司明确表示:国际金融报 7 月 2 日报道中的“10 亿个玻璃瓶的订单是肖特公司 2 年的产能”,“此数据是完全错误的”。
我问肖特公司:对张文宏医生所担忧的疫苗玻璃瓶未来严重短缺怎么看?
肖特公司回复说:
我们已经与几乎所有大型制药公司签订了合同,分别在 2020 和 2021 年为他们提供药用玻璃容器。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中很好地平衡需求和产能。在全球新冠病毒爆发之前,我们已经启动了肖特公司整个 135 年历史上最大的投资计划,并且所有的投资计划都在按期执行。
在邮件的末尾,肖特公司总结道:作为高品质初始医药包装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我们已经扩大了在中国乃至全球的产能。我们所有的扩张计划与客户的预期和可预见需求保持一致。
大公司市场部门的回复一般会说的比较严谨和含蓄,以我多年的采访经验,肖特公司的这段回复在我看来基本上就等于表示:至少他们很有信心满足今后市场的旺盛需求。
看完肖特公司的正式回应后,我接下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后,我国的需求量是多少亿支呢?很遗憾,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但我根据全国 14 亿的总人口,每个人注射 2 剂疫苗来算,疫苗需求的极大值是 28 亿剂,当然,实际使用量肯定会低于这个数字。
这里还有个知识,我国现在的疫苗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瓶子装一剂疫苗,但并不是非要这样的。实际上在世界很多地方,集中接种时,为了避免浪费,也可以一个瓶子装 5 到 10剂,甚至更多。新冠疫苗出来后,一个地区的人集体接种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从节约疫苗瓶的角度出发,也完全可以采用一个瓶子装多人次剂量的方案。这样算下来,我认为肖特公司的观点,即疫苗玻璃瓶供应不会短缺的观点是可信的。疫苗瓶短缺的情况并没有一些媒体报道的那么可怕。
而且,仔细看我最初提到的那些英文报道,我们也可以发现,正是因为全球对疫苗瓶可能短缺的重视,以至全球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都显示出了信心。
到此,综合以上所有证据和分析,我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
即便未来全世界生产的新冠疫苗全部都采用最高规格的中硼硅玻璃瓶来装,全球的现有产能加上能够扩大的潜力,是基本满足需要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新冠疫苗是不是必须要用中硼硅玻璃瓶来装?其他类型的玻璃瓶可不可以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对容易找到,我先说结论:
不是一定要用中硼硅玻璃瓶来装。在应急情况下,甚至在正常情况下,也必然会有企业用其他类型的瓶子来装,这个事情在我国于情、于法都还能讲得通。
我们先来看一个事实:根据《中国药用玻璃包装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报告(2019版)》[10],我国每年生产生物制剂、疫苗等各类注射剂的规模在 300 亿支以上,但是国内一年生产的相对符合国际标准的 I 类瓶的规模也仅在 30 亿支上下,国内药企大量使用的是低硼硅玻璃以及钠钙玻璃。
这与我询问制药行业的朋友得到的回答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出于性价比的考虑,国内本来就不是全部用中硼硅玻璃瓶来装疫苗的。当然,这从科学性上来说,肯定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但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装疫苗肯定是用中硼硅玻璃瓶更好,但我们谈社会问题无法脱离经济和国情。中国药监局也在逐步推进药用玻璃瓶的强制标准。我国现在执行中的法规是药监局 2015 年正式实施的版本,并没有强制要求用中硼硅玻璃瓶。但 2017 年颁布的新政策的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写入:不建议使用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2019 年再次修订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强制要求使用中硼硅玻璃瓶的政策开始启动。

新政策什么时候正式实施,我相信国家有关部门一定会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时机。
换句话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小时候打的疫苗,用的瓶子都不是现在的这种中硼硅玻璃。如果情势所逼,我们只有两个选项——“不打疫苗”和“打非中硼硅瓶装的疫苗”,那么于情于理都应该选择后者。这个有点像汽油标号的升级,从 90 号到 92 号、95 号,从安全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越来越有意义,但什么时候强制淘汰现在的 92 号汽油呢?需要满足“有足够的油”和“大多数人用得起”这两个条件。毕竟,92 号汽油也还是能让汽车跑起来、安全风险也在可控范围内。
这次新冠疫苗的研制成功,说不定还能成为国家推进药用玻璃瓶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呢。
最后再给大家一个一句话结论:
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后,我相信药瓶不会成为让我们打上合格、有效疫苗的拦路虎。
或许有些读者会觉得我啰嗦——直接把结论说出来就好,废话那么多干嘛。但我始终觉得,我的节目对你们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一个结论,而是我寻求这个结论的过程和方法。每一个看似简单结论的背后,其实并不简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掌握思考的方法才是具有终身价值的宝藏。
参考信源
[1]http://www.51ldb.com/shsldb/sp/content/cb9f535a-8ce1-49ce-8217-a51cab2f9de0.html
[2]http://www.ifnews.com/news.html?aid=88598
[3]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oronavirus-vaccine-glass-shortage-operation-warp-speed-corning-sio2-2020-6
[4]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6-25/fear-of-vial-shortage-for-covid-vaccines-prompts-flurry-of-deals
[5]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20/07/07/746031.html
[6]http://www.bjd.com.cn/a/202005/17/WS5ec0bcc1e4b00aba04d1cd76.html
[7]https://www.globaltimes.cn/content/1192586.shtml
[8]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03/841124.html
[9]https://www.schott.com/china/chinese/news/press.html?NID=com5797
发表回复